深秋的下午,退休教师陈爷爷抱着 15 岁的橘猫橘橘坐在藤椅上。它趴在老人腿上,像往常打盹那样蜷成毛球,却再没睁开过眼睛 —— 这个总在他备课时光着爪子踩教案的 “老同桌”,终究没能等到新学年的第一堂语文课。
服务团队接到电话后迅速抵达,用带着雪松香气的棉毯裹住橘橘,顺手将它常睡的格子衬衫枕巾一起收进行李箱。陈爷爷摩挲着橘橘肉垫上的茧子,那是它年轻时跳上讲台打翻粉笔盒留下的印记:“它最怕生人,麻烦别碰疼它。” 工作人员轻声应诺,连行李箱的轮子都提前套上了静音保护套。
在服务中心的独立护理间,殡葬师用温热的湿毛巾擦净橘橘嘴边的猫粮残渣,梳理掉打结的毛发。考虑到老人常说橘橘 “最爱听翻书声”,团队特意在护理台旁播放轻缓的翻页音效。他们用食品级印泥拓下爪印时,特意保留了肉垫上沾着的一点粉笔灰 —— 那是属于一人一猫的独家记忆。
告别室的布置简单而温馨:原木色的小桌上摆着橘橘常用的陶瓷饭盆,旁边是陈爷爷年轻时送它的铃铛项圈。老人将半截用过的白粉笔和最新的备课本放进可降解纸棺,殡葬师系上米黄色丝带 —— 那是橘橘最爱趴在窗台上晒的阳光颜色。整个告别过程持续 20 分钟,陈爷爷对着纸棺低声念了一段《窗边的小豆豆》,那是橘橘第一次在他课堂上打盹时讲的故事。
火化环节使用了低能耗环保设备,陈爷爷隔着单向玻璃看到纸棺缓缓推入时,突然想起橘橘第一次见到炉火时害怕的样子。设备运行全程无噪音,淡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像春日的蒲公英,就像橘橘总在他批改作业时轻轻摇晃的尾巴尖。
40 分钟后,殡葬师用细筛网过滤骨灰,将完整的猫爪骨小心收好,与细腻的骨灰一同装入陈爷爷定制的青瓷罐。罐身刻着一行小字:“橘橘的讲台,永远留第一排座位”—— 那是老人特意让学生刻上去的,就像当年给迟到的橘橘留的座位。
离开时,陈爷爷收到一个牛皮纸纪念袋,里面装着爪印拓片、毛发标本,还有一张印着橘橘肉垫印的纪念卡片。卡片背面是殡葬师手写的短句:“所有没说完的课文,都藏在它踩过的字里行间。”